在古代中国,史书编撰是一门极为严谨且重要的学问。其中,袁枢的《通鉴纪事本末》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。这部史书不仅继承了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的编纂精神,更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。
![图片[1]-史书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开“纪事本末体”之先河 著者袁枢/校订者李栻 明万历刊本](https://www.lib-jingu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03/image-151.png)
《通鉴纪事本末》以事件为中心,按照《资治通鉴》原有的年次,进行了分类编辑。袁枢精心挑选了239个重要事件,从“三家分晋”开始,一直到“世宗征淮南”为止,时间跨度长达1300多年。这样的编纂方式使得这部史书更加集中、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。
![图片[2]-史书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开“纪事本末体”之先河 著者袁枢/校订者李栻 明万历刊本](https://www.lib-jingu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03/image-152.png)
袁枢在编写这部史书时,不仅抄录了原文,还保留了司马光的史论,所以对于《资治通鉴》的校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他每个事件都标上了醒目的题目,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事件的核心内容,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。
![图片[3]-史书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开“纪事本末体”之先河 著者袁枢/校订者李栻 明万历刊本](https://www.lib-jingu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03/image-153.png)
袁枢在编写这部史书时,始终坚持了“专取关国家兴衰,系生民休戚,善可为法,恶可为戒”的原则。他对于灾异、符瑞、图谶、占卜、鬼怪等神秘主义的内容持谨慎态度,即使稍有涉及,也是为了发挥其警戒作用。这种反对天命论神学、重视社会现实的史观,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








![《三国志》著者陈寿(晋)注释者裴松之(宋)陈仁锡评[数量]36册[书志事项]刊本 江户/印年 宽文10年-今古藏书阁](https://www.lib-jingu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184x300.png)


